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

「灣生回家」


最近從網上看到一個詞:「灣生回家」,乍一看,我以為是小說故事講一位名叫灣生鄉下的孩子又回到家鄉來。呵呵……原來不是喲,也是無意間在網上看見,才知道灣生是個代名詞。

日本二戰戰敗以後,就放棄了對臺灣的主權,臺灣從日本的統治中解放出來。接著實行統治的中華民國政府不歡迎日本人滯留臺灣,因此,到1949年(昭和24年)8月為止,幾乎所有的日本人都離開了臺灣。於是,這些回到日本本土的人們被稱作「灣生」。他們當中許多人對臺灣島充滿了懷念,稱呼臺灣是第一故鄉。當有機會回到臺灣時,那一刻就深情地緬懷「灣生回家」了。

2015年11月16日 星期一

«羅生門»舞台劇期待中

新光中國戲曲文化基金製作之舞台劇«羅生門»


觀後感:滿意劇情編排,人物構造,演員表現。


將於2016
1月29-31日在新光戲院大劇場隆重上演。

演出日期 : 2016年1月29-31日
演出時間 : 29-31日夜場 晚上8時正
           30-31日日場 下午3時正
票價:$450、$380、$300、$220
公開發售日期 : 11月19日
 
 
 
 
 

2015年11月9日 星期一

事過境遷


時下許多台灣影星到大陸內地發展事業,雖說不是大張其鼓,但也算得上火紅火熱。可殊不知台灣以前曾經有個規定:凡是去內地拍片的演員,一律封殺! 不讓該演員的片子在台灣有市地。

當年梁家輝就是被封殺的其中一員,台灣“文化局”讓梁家輝寫一份悔過書,就可以免遭封殺,但梁家輝堅持認為自己沒錯,拒絕悔過。但當時也連累遭香港業者沒人找梁家輝拍片,他失業了……

曾幾何時,剛出道的梁家輝很幸運地出演了大導演李翰祥的影片《垂簾聽政》(1983),憑藉在此片中的出色演技,他成為金像獎歷史上最年輕的影帝。原來影帝也會失業的。

為了維持生計,梁家輝和幾個朋友一起到銅鑼灣的夜市擺地攤叫賣,就是在地攤上,梁家輝遇他的貴人——江嘉年。

1983年,江嘉年在香港電台任製作人,主動致電邀梁家輝錄製廣播劇。第一次見到江嘉年,梁家輝就被她善解人意的笑容深深打動,“她是一個讓男人沒有壓力的女人,當時我窮困潦倒,在她面前卻感到很放鬆。”後來,江嘉年成為梁太,陪伴梁家輝攀上事業高峰。

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

秘仏33年一度御開扉

         日本佛寺裡供奉的本尊佛像,特別是古代很久以前就供奉下來的佛像,是該寺的寶物,大多數掩敝在櫥子內不公開。善信們可以隨時進寺參拝,但你不一定能見到殿堂中的佛像。
         位於京都附近滋賀縣的石山寺,其本尊秘仏如意輪観世音菩薩將在明年公開讓信眾參拝。這尊秘仏三十三年才開放一次,平時入寺參拝是看不見的,開放時間是2016年3月18至12月4日期間。
          石山寺的境地很大,是一個大山崗,全部走完要花不少時間,是春遊和秋遊的好去處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石山之名是因爲這裏有一種天然形成的怪狀岩石,那是很特別的珪酸鹽礦物――珪灰石。据说驰名中外的东大寺的大佛「奈良大佛」建立时所需要的黄金,就是在这里祈愿所产出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
 
          石山寺是749年良弁僧正创建的名刹,其起源系良辨奉圣武天皇(724~749在位)之命,为获得建造奈良东大寺大佛之黄金,故于此处造寺,安置如意轮像,祈颂如意轮观音,终于获得黄金,并建成大佛。其后刻丈六观音像,左右各安置约三公尺之金刚藏王及执金刚神,并建堂塔,乃成为敕愿寺。

      在石山寺的山上,有一个被誉为近江八景之一的「石山秋月」景点,是赏月的绝佳地点,每年中秋的月圆时分,这里会举行秋月祭,站在<月见亭>前可远望住琵琶湖。

      著名的〈月见亭〉,讓我拍摄到一只鸟在顶上立着。。。
  

      最吸引我的是后山的庭园林间,龙穴池十分幽僻神秘。

      后山還有紫式部展

 
      紫式部是日本古代最出名的才女,其著作《源氏物语》,地位媲美我们中国的《红楼梦》,据说才女当时(1004年)欲撰写一部新作,却苦无题材,期间来到石山寺借宿数天,正值八月十五花好月圆之夜,夜游琵琶湖时恰见圆月倒映水中之美态,即灵感如泉,构思了《源氏物语》这部描述日本帝皇家族浮华盛世的巨著,徒此石山寺上亦建起了月见亭,每逢中秋即摆下赏月宴,给游人欣赏琵琶秋月美景。
      在后山游了半天,顺着路标指示牌走到这石阶,攀上去就回到了来时参拜过的本堂。

      本堂是滋賀県最古の木造建築物,是建于平安時期及桃山時期的國寶。



      殿築于高架木梁上,面朝古木森林開放。从这里朝下望,就是后山庭园区。
           收藏于寺内本堂的「如意轮观音半跏像」,则是日本现时唯一由皇室赐封的观音像,已有千多年历史,平时都被木箱密封起来,只有天皇及皇后到来参拜时才会开封,通常每隔三十三年开封一次,下一次为2016年,有机会要来亲睹唷。

  

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

電車沖進隧道口和快將離開山洞的刹那

四國島的德島縣,搭電車從阿波福井開始,直到北河內駅這段路,JR電鐵要穿越幾段隧道,對於電車沖進隧道口和快將離開山洞的刹那,令我雀躍得很。一直沒能弄清個中著迷的原因,很難彌定是快活的感覺呢,還是有什麼憂鬱的隱晦。
直到有一天在網路上看見也有像我那樣對沖出隧道刹那感興趣的人,雖是有同感不等於有相同的思考,但足以泛起漪漣使我從中端倪到一點點東西。
阿貓設計這張照片的題目叫[情緒出口] ,“要認識自己的情緒...若是能走出那黑暗的山洞中...就要不斷的向前走...堅持...才能看到那前方一絲絲的亮光!!”
對於我來講,已不太介意黑暗的存在,也不特別去貪婪擁有陽光時的溫暖。人要輸出什麼樣的情緒呢? 釋放快樂則收藏起憂鬱,哀傷來時哪有歡樂同在。人的心理質素是矛盾的,情緒真的不容易管理。
有人會害怕背負管理責任,認為「人不應該有情緒」,回避和否認自己有負面情緒,壓抑情緒反而帶來更壞的結果,學習覺察和認識自己的情緒,是情緒管理的第一步。
第二步是為情緒找個出口,在適當情形下,表達自己的情緒,婉轉地告訴別人,讓對方明白他們的行為給你帶來什麼樣的感受。一個還沒學會管理情緒的人,多半做出不適當的表達,例如指摘或破口大駡對方,擺出勢不可擋的攻擊架勢,你以為這就贏勝了嗎? 不,終有一天,你會像丟了魂般地失落,因為你內心深處愛和快樂的因數被憎恨情緒踐踏了。
以上兩步驟只是一般人修正管理情緒的方法,如果換了是修密宗行者,則超越這兩步驟方法之上。修密者明白人心理質素存在正反兩面,但不認為是對立的,這兩面會使一般人處於困苦矛盾之中,而行者則不會受困擾,因為明白禍福依伏,不選擇釋放輸出的什麼,也不掩蓋收藏哪些,懂得轉化,煩惱即菩提。
心若虛空幻化,沒有心牆後,所見所感受到的是那麼地平緩柔順,不會被割傷。
古老的《伊莎奧義書》(Isa Upanisad)的第9節至第11節中有一句話:
“投入無明的人  進入茫茫黑暗,  
但那追求明見者  則進入更大的黑暗。”
當人追求智慧時,無明是必要的參與者。沒有無明參與的明見就與智慧無關,頂多是知識。
此奧義書也隱約給出了理由,即:智慧或智慧所領悟的終極實在,無論叫“彼一”(tad ekam)、“梵”(Brahman)或“大我”(tman),不是任何意義上的知識乃至明見的對象。“此彼一不動,卻比心思還要快捷,/任何感官(或諸天,devas)達不到它,因它總是先行。/……//它既動又不動。/它既遠又近。/它在所有東西的裏邊,/又在所有東西的外邊。”
只有在那些要把握住物件的知識追求者的眼中,這“彼一”才是“矛盾的”;在那不離無明的智慧看來,這裏邊沒有矛盾,它是最真實者的存在方式。
龍樹菩薩的《中論》的觀涅盤品第二十五的第19偈:涅盤與世間,無有少分別;世間與涅盤,亦無少分別。
  涅盤由般若智慧達到,世間則是生死輪回主宰的塵世經驗世界,由無明造成。按一般想法,佛教的目的就是超出世間而入涅盤。但龍樹卻斷言它們無分別,想脫開世間而入涅盤的想法是妄想。由此可見,在大乘佛教看來,智慧與無明有著根本的聯繫。

 那麼, 漸漸有眉目搞清楚本文開首提到的個中著迷原因了。
我感覺于陰和陽交接的剎那,陰和陽的能量都不容錯失,行者籍此能量穿越和伸延向前方。

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

関西空港

進出関西空港多次,以前從來沒留意過電車大廳的天花是這種圖案


直至今年五月份的一天,站在大廳前等朋友,看見有旅客拿著照相機朝上拍摄,我也不執輸,影番一份,才發現大廳頂部別具一格圖案。
照片的右方是JR和南海電鐡的出入閘口,左方是票務中心。

似曾相識,原來在迪拜的帆船酒店的大堂上方也有這麼類似的穹頂。


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

俳聖殿和伊東忠太建築師

俳聖殿1942年為紀念松尾巴蕉誕辰300周年建造而成的,由當時著名的建築師伊東忠太(1867~1954)設計。俳聖殿的建築意象極為低調簡樸,其造型是在模仿芭蕉旅行時的自在風采。圓圓的屋頂用外加一點綠苔的檜樹皮鋪蓋象徵笠帽,下麵的八角形屋簷形似斗笠象徵袈裟,柱子是手杖,俳聖殿的扁額則是臉。
     松尾巴蕉(16441694年)是日本著名的俳句詩人。他以五七五的三句十七字的形式首創了日本獨特的短詩──俳句,並對俳諧作了革新,他的古池兮,青蛙躍身而入,但水音矣”(圖二紀念戳)是在中國流傳最廣的俳句。三重縣伊賀市的上野是他的出生地,建了這座俳聖殿。


在這八角重簷的聖堂中,安放著同身大的伊賀陶制的芭蕉坐像,坐像只有在每年祭奠芭蕉的1012因大殿的才對外開放才能被看到。芭蕉在日本被稱為俳聖,杜甫在中國被稱為詩聖;用來緬懷紀念他們的地方又都是草堂”——僅僅是巧合嗎?
     伊東忠太日本及東方建築史學的創始人。伊東忠太一生致力日本傳統建築以及亞洲建築的研究,在他的著作中包括《日本建築研究》(上)(下),《東洋建築研究》(上)(下),《見學記行》,其中《東洋建築研究》的上冊就是寫中國建築史。1901712,他到達北京。當時慈禧和光緒因庚子西逃,皇宮由日軍佔領。伊東得以進入紫禁城,進行調查,而調查的主要是為了東宮禦所(赤阪離宮)的室內裝飾做準備。他們採取的是實測加攝影的方法,一周間他們考察了北京城內外的建築、園林。這次考察的結果對中國還另有意義:故宮太和殿的寶座曾在袁世凱稱帝時被移走而不知去向。1959年朱季黃先生在伊東忠太等拍的照片裏看到太和殿內部陳列原狀,根據這張照片,朱在一處存放殘破傢俱的庫房裏發現了寶座。朱稱此照曾經為故宮博物院 的工作解決過重要的疑難問題由於有這幅照片為據,才有搜尋目標,找到原物,才能利用這些參考資料,進行修復,做到恢復原狀,歸根到底應該說這幅照片的作用是最重要的。伊東在這次調查筆記《紫禁城實測賬》中詳細描繪了調查的行動以及各建築物的平面、構造、瓦飾及門扉、欄杆的細部設計等。這次可能是最早的關於紫禁城的實測詳細程度令人吃驚。伊東的實測方法開創了木造建築獨自的調查方法。後來營造學社學習借鑒了日本重實測的經驗,成立了文獻部和法式部,這樣既發揮了中國文獻豐富的優勢,又不放棄實測一環。該年811日,為搶修漏雨的伊勢神宮,考察團匆匆回國。1902年開始為期三年對中國、印度、土耳其的考察,第一個向世界廣泛介紹了我國的雲崗石窟藝術。他回國後執教於東京大學和早稻田大學。
    

伊東忠太在日本还有多個建築設計作品,當中的東京築地本願寺在大地震後重建時,就由伊東忠太設計建築的,從建築的外型到內部的結構陳設,都與傳統的日本寺廟神社不同, 是像是西式教堂,裏面還有管風琴,但它卻是日本淨土真宗的寺院。2007 1215日,這裏舉一場別具一格的“僧侶時秀”,40日本僧侶們走起“貓步”,向觀眾們展示五彩繽紛的袈裟和法衣。

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

令外國旅客驚慌的變節列車


去年五月份,我在梅田買了粵劇《蝶海情僧》戲票後坐地鐡到難波轉JR去「日根野」,JR列車到達「堺」時,我看見報站屏幕顯示列車將在日根野被分割兩段,一段車開往「和歌山」;另一段1-4節車箱開往「関西空港」。我當時懶理它,反正我「日根野」就到站,坐哪一截車箱也不要緊。


後來,今年五月份的一天,我從関西空港搭JR去和歌山,預先做了功課,知道要在「日根野」轉線,並且這時間有一班車開往和歌山。可當我從這月台搭電梯下去另一站台再奔到該班車前面時,發現這車掛的牌是開往「関西空港」,我吓呆了,沒理由叫自己又坐回去機場~~~ 那我的車在哪? 明明是這月台的呀! 趕緊問問穿著制服站務人員,他叫我沿月台繼續走,果真看見了掛著開往和歌山牌子的車箱。進車裡剛坐定,就聽見月台上有幾位女孩慌慌亂窜地叫喊,想必也是為找不著車箱正著急:|   我望望車的另一邊大窗戶,我剛才從機場坐出來那列車的牌子改掛成了「紀州阪和線」,而不是剛才的「空港線」了:-O 。
 
  外国旅客來若不懂聽列車上的日語廣播,又或者沒留意聽,也沒留意看見報站屏幕顯示器的提示的話,等待他們的將會是一輪驚恐。




2015年10月6日 星期二

第一夫人背後的女人


中國現任第一夫人彭麗媛頻頻亮相時的穿著總是秒殺所有眼球,惹人關注,究竟是誰令第一夫人的服飾一身極致?

殊不知這位背後的女人,如此神秘低調,卻又是一個無愧於才華溢放的“矛盾體”。

吃雞蛋非得見下蛋的老母雞穿衣非得見裁縫嗎?

馬可明明是服裝設計師,卻說自己不在服裝圈,不在藝術圈,不屬於任何圈。

明明心存高遠地想以衣載道,影響一個國家和時代的價值取向,卻又低調到排斥曝光,連彭麗媛找她定制服裝都差點遭到拒絕,且嚴禁員工對外透露。她的“拒人名言”是:你吃雞蛋非得見下蛋的老母雞嗎?

同事說她是“反商業設計師”,可她卻是外界公認的中國最頂尖服裝設計師,她反時尚,反奢侈,追求樸素,但是她的大部分設計因為單件數千或萬元以上的售價,甚至被冠上了“超奢侈品”的質疑。

 


一部純手工作品《秦俑》,花了兩個月,她卻在獲獎並得到免費去義大利深造機會時,以一句“我不會離開中國”毅然放棄。

 


她深信服裝設計的最大出發點是對“人”的終極關懷,而不止於實用性和裝飾性,卻將自己的品牌命名為“無用”。

重重矛盾,何以成就今天的她?

『我只有兩個選擇,做跟不做。一旦我選擇了做,腦袋裡想的就只有設計。如果往其他地方想,我就不是馬可了。』她自己這樣解釋,依舊清淡如水。

有人說,馬可是幸運的,多虧2013年,彭麗媛找到了隱居在珠海的她。


有人說,她是國母設計師,所以她有這樣的高姿態視金錢如糞土;但我什麼也不是,所以我捱不過現實。

但當我們在星巴克裏歎息生不逢時,可曾想到,她正以比我們都低的姿態,行走於中國最偏遠的山區,蹲上幾小時看人繡花,花上幾個月撿起其他人丟棄的手工藝。

其實,你是什麼人,就會遇到什麼人。你心裏有什麼,就會看到什麼。

與其說,彭麗媛找到了她,不如說她們共同的淡泊與極致,串起了她們十幾年的交情。

同樣是她設計的衣服,彭麗媛看到了她想向國人宣導的自求簡樸的極致生活理念,而你看到了什麼?


 
對她來說,極致,是寧缺毋濫和不忘初心,是不為千萬人的風向失去自己的尺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