俳聖殿是1942年為紀念松尾巴蕉誕辰300周年建造而成的,由當時著名的建築師伊東忠太(1867~1954)設計。俳聖殿的建築意象極為低調簡樸,其造型是在模仿芭蕉旅行時的自在風采。圓圓的屋頂用外加一點綠苔的檜樹皮鋪蓋象徵笠帽,下麵的八角形屋簷形似斗笠象徵袈裟,柱子是手杖,俳聖殿的扁額則是臉。
松尾巴蕉(1644~1694年)是日本著名的俳句詩人。他以五七五的三句十七字的形式首創了日本獨特的短詩──俳句,並對俳諧作了革新,他的“古池兮,青蛙躍身而入,但水音矣”(圖二紀念戳)是在中國流傳最廣的俳句。三重縣伊賀市的上野是他的出生地,建了這座俳聖殿。
在這八角重簷的聖堂中,安放著同身大的伊賀陶制的芭蕉坐像,坐像只有在每年祭奠芭蕉的10月12日因大殿的才對外開放才能被看到。芭蕉在日本被稱為“俳聖”,杜甫在中國被稱為“詩聖”;用來緬懷紀念他們的地方又都是“草堂”——僅僅是巧合嗎?
伊東忠太是日本及東方建築史學的創始人。伊東忠太一生致力日本傳統建築以及亞洲建築的研究,在他的著作中包括《日本建築研究》(上)(下),《東洋建築研究》(上)(下),《見學記行》,其中《東洋建築研究》的上冊就是寫中國建築史。1901年7月12日,他到達北京。當時慈禧和光緒因庚子西逃,皇宮由日軍佔領。伊東得以進入紫禁城,進行調查,而調查的主要是為了東宮禦所(赤阪離宮)的室內裝飾做準備。他們採取的是實測加攝影的方法,一周間他們考察了北京城內外的建築、園林。這次考察的結果對中國還另有意義:故宮太和殿的寶座曾在袁世凱稱帝時被移走而不知去向。1959年朱季黃先生在伊東忠太等拍的照片裏看到太和殿內部陳列原狀,根據這張照片,朱在一處存放殘破傢俱的庫房裏發現了寶座。朱稱此照“曾經為故宮博物院 的工作解決過重要的疑難問題”,“由於有這幅照片為據,才有搜尋目標,找到原物,才能利用這些參考資料,進行修復,做到恢復原狀,歸根到底應該說這幅照片的作用是最重要的” 。伊東在這次調查筆記《紫禁城實測賬》中詳細描繪了調查的行動以及各建築物的平面、構造、瓦飾及門扉、欄杆的細部設計等。這次可能是最早的關於紫禁城的實測詳細程度令人吃驚。伊東的實測方法開創了“木造建築獨自的調查方法”。後來營造學社學習借鑒了日本重實測的經驗,成立了文獻部和法式部,這樣既發揮了中國文獻豐富的優勢,又不放棄實測一環。該年8月11日,為搶修漏雨的伊勢神宮,考察團匆匆回國。1902年開始為期三年對中國、印度、土耳其的考察,第一個向世界廣泛介紹了我國的雲崗石窟藝術。他回國後執教於東京大學和早稻田大學。
伊東忠太在日本还有多個建築設計作品,當中的東京築地本願寺在大地震後重建時,就由伊東忠太設計建築的,從建築的外型到內部的結構陳設,都與傳統的日本寺廟神社很不同, 是像是西式教堂,裏面還有管風琴,但它卻是日本淨土真宗的寺院。2007年 12月15日,這裏舉行了一場別具一格的“僧侶時裳秀”,大約40名日本僧侶們走起“貓步”,向觀眾們展示五彩繽紛的袈裟和法衣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